当前位置>首页>国学板块>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第十章
已有 1496 人浏览  发布时间:2024/4/19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道家修炼的功法,就是五行归于阴阳,阴阳合为太极,太极即是一,抱元守一,是打坐修炼的基本原则。

  

营,即是人体营血,是血液中的一种精微物质;魄,是肉体活动的外在显现。营魄就是指人的后天身体的能量总和。道家把后天生命能量的根源归于双肾,以双肾中间的下丹田为命宫入手修炼。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就是让自己的后天意念片刻不离开下丹田。保持这样的功态,身体的阴阳平衡就有了稳定的基础,一切更深层次的修炼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钟吕传道集》中讲修行次第时也是先有匹配阴阳,二是聚散水火,三是交媾龙虎。营魄抱一是为了真正得一的第一步,有个抱一毕竟还不是一,如果是一,抱者为谁?被抱者又是谁?可见仍有二者存在,所以这是匹配阴阳之心法。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要把这种专注的意念力(性宫的意念力)以极其柔和的方式与下丹田的命宫结合。为什么说要如婴儿一样呢?因为婴儿的身体是极其柔软而松弛的,脑中的神志是极其专一而清醒的,其思虑无偏无邪而近乎本真,天真无邪即是此意。性宫与命宫的结合,就要有这二者为基础。其一是身体要极度放松,放松后下丹田松软如可以播种的土地,而上丹田性宫的意念力要专一而纯粹,这样就像种子一样可以进入到下丹田而性命结合。

  

专气是目不转睛,如猫捕鼠一样地专注,把虚的神化为实的力。而致柔是柔软松弛放松的身体本身,把实有的身体转化为虚无的气态。这样虚者化实,实者化虚,虚实就可以结合而产生一个合抱为一的作用。这也是成就菩萨果的人不动用身体的力量而使用咒语就可以让外物随心而起变化的内在原理。

  

无论是意念力的纯粹还是身体的松弛要在同时一个达到专、一个达到柔的程度才可以结合得紧密牢固,不然就似一个有情、一个无意的男女,是没有好的结果的。

  

通过专气致柔的功夫修炼,性宫、命宫二者结合成为一体,抱元守一才可以真正实现。这种结合在每一次修炼时都要进行,反复进行并维持足够的时间,进而达到自然而然,终至性命结合,始终不离,方可再上境界。

  

我在修炼多日时,偶遇此功态而性命化合出现后天呼吸断绝,先天胎息启动。后以此心法开示过许多人,都无缘在此基础上顿入先天门径,只能慨叹机缘造化各自不同,竟不可强求。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这二句描述的是性宫在专气致柔后的再次开悟。专气致柔后,后天杂念基本清除,所以内景中一片清澈没有丝毫杂乱和瑕疵。在此基础上去做事,因为内心时时保持在清澈明透的状态里,所以可以做到真正的元神本身不动,而动的只是后天意识的一切,这就是无为在实际运用时,功夫上的修炼要达到的基本水准。《道德经》中第二章就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但这个无为如果没有功夫修炼上的标准,只是从道理上的开示,那是宗教理论家和哲学家的空泛说理。而道家本身是一种实际修炼的功夫,所讲原理是为了实际修炼中思想上的悟道。心理上的无为,要有修炼中的标准作为基础,不然就是空谈。在内景中一片清澈无瑕的状态中,先天元神在此逐渐显现,从功夫上证悟了先天空有一体的境界,所以可在入世行道上入无为之境。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天门就是百会,打坐修炼到玄关开,大周天通后,百会穴和身体好多地方有孔窍感,就是感觉上有好多的洞口与外界相通。天门开阖,就是百会处与外界像一扇窗子一样的通连感,而且这种开阖会随着内呼吸而有自己的频率。如果此时修行者心念中有好奇或随功态心动,就会失定退出功态,所以要守雌守静,安抚住内心的冲动。此后身体慢慢与外空间融合而感觉与外面的世界失去界限,这就算明白四达了。这个状态下对周围的事物观察力增强,但却不要留心注意。所以说要无知无欲,就是不要什么都想知道,也不要养成去探究一切的习惯。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在漫长的修行中,到了天门开阖和明白四达,基本到了天人合一的证验,不是理论上的通晓,而是通过修行后切身感受。第二章理论上的开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前者是说理,后者是真正的起用。在通过切身的感受,懂得宇宙本原,万有归一,都是源于一个道的母体,在此基础上生它,养育它,做了什么?还有必要去计较得失么?

  

玄德,就是阴德,或者说是通往道的门户的德。玄,即是从外在看不出,玄德就是普通人看不到的功德。这种德虽是道的显化却不损失道性的能量,因为它的显化是建立在无为的原则下的。我经常说道法的起用与一般世间法不同,道有体有用。而真正修行后,则以体为用,就是在起用时不消耗道体本身的能量,和世间其它事物的体用不同。这种道的特殊起用方式就表现为玄德,就是这种德有玄门通往道体,隐显自如,似有似无。说它有德,本是无心无为而做,说它无德,却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就。这便是玄德真意了。

      imes C�Rm�+ �L� 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修行道法的人,知道这一道理,不会被身外的名利、财富、地位等绑架在红尘之中,他们在关键的时候罢手自保,效仿天生万物,功成名遂后悄然隐退于幽幽林下。这是处世之道,也是承接第八章上善若水之“事善能,动善时”的行为法则。既然动静各有时机,当然进退有度,出世修道,入世行道也有其准则。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道家修炼的功法,就是五行归于阴阳,阴阳合为太极,太极即是一,抱元守一,是打坐修炼的基本原则。

  

营,即是人体营血,是血液中的一种精微物质;魄,是肉体活动的外在显现。营魄就是指人的后天身体的能量总和。道家把后天生命能量的根源归于双肾,以双肾中间的下丹田为命宫入手修炼。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就是让自己的后天意念片刻不离开下丹田。保持这样的功态,身体的阴阳平衡就有了稳定的基础,一切更深层次的修炼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钟吕传道集》中讲修行次第时也是先有匹配阴阳,二是聚散水火,三是交媾龙虎。营魄抱一是为了真正得一的第一步,有个抱一毕竟还不是一,如果是一,抱者为谁?被抱者又是谁?可见仍有二者存在,所以这是匹配阴阳之心法。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要把这种专注的意念力(性宫的意念力)以极其柔和的方式与下丹田的命宫结合。为什么说要如婴儿一样呢?因为婴儿的身体是极其柔软而松弛的,脑中的神志是极其专一而清醒的,其思虑无偏无邪而近乎本真,天真无邪即是此意。性宫与命宫的结合,就要有这二者为基础。其一是身体要极度放松,放松后下丹田松软如可以播种的土地,而上丹田性宫的意念力要专一而纯粹,这样就像种子一样可以进入到下丹田而性命结合。

  

专气是目不转睛,如猫捕鼠一样地专注,把虚的神化为实的力。而致柔是柔软松弛放松的身体本身,把实有的身体转化为虚无的气态。这样虚者化实,实者化虚,虚实就可以结合而产生一个合抱为一的作用。这也是成就菩萨果的人不动用身体的力量而使用咒语就可以让外物随心而起变化的内在原理。

  

无论是意念力的纯粹还是身体的松弛要在同时一个达到专、一个达到柔的程度才可以结合得紧密牢固,不然就似一个有情、一个无意的男女,是没有好的结果的。

  

通过专气致柔的功夫修炼,性宫、命宫二者结合成为一体,抱元守一才可以真正实现。这种结合在每一次修炼时都要进行,反复进行并维持足够的时间,进而达到自然而然,终至性命结合,始终不离,方可再上境界。

  

我在修炼多日时,偶遇此功态而性命化合出现后天呼吸断绝,先天胎息启动。后以此心法开示过许多人,都无缘在此基础上顿入先天门径,只能慨叹机缘造化各自不同,竟不可强求。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这二句描述的是性宫在专气致柔后的再次开悟。专气致柔后,后天杂念基本清除,所以内景中一片清澈没有丝毫杂乱和瑕疵。在此基础上去做事,因为内心时时保持在清澈明透的状态里,所以可以做到真正的元神本身不动,而动的只是后天意识的一切,这就是无为在实际运用时,功夫上的修炼要达到的基本水准。《道德经》中第二章就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但这个无为如果没有功夫修炼上的标准,只是从道理上的开示,那是宗教理论家和哲学家的空泛说理。而道家本身是一种实际修炼的功夫,所讲原理是为了实际修炼中思想上的悟道。心理上的无为,要有修炼中的标准作为基础,不然就是空谈。在内景中一片清澈无瑕的状态中,先天元神在此逐渐显现,从功夫上证悟了先天空有一体的境界,所以可在入世行道上入无为之境。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天门就是百会,打坐修炼到玄关开,大周天通后,百会穴和身体好多地方有孔窍感,就是感觉上有好多的洞口与外界相通。天门开阖,就是百会处与外界像一扇窗子一样的通连感,而且这种开阖会随着内呼吸而有自己的频率。如果此时修行者心念中有好奇或随功态心动,就会失定退出功态,所以要守雌守静,安抚住内心的冲动。此后身体慢慢与外空间融合而感觉与外面的世界失去界限,这就算明白四达了。这个状态下对周围的事物观察力增强,但却不要留心注意。所以说要无知无欲,就是不要什么都想知道,也不要养成去探究一切的习惯。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在漫长的修行中,到了天门开阖和明白四达,基本到了天人合一的证验,不是理论上的通晓,而是通过修行后切身感受。第二章理论上的开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前者是说理,后者是真正的起用。在通过切身的感受,懂得宇宙本原,万有归一,都是源于一个道的母体,在此基础上生它,养育它,做了什么?还有必要去计较得失么?

  

玄德,就是阴德,或者说是通往道的门户的德。玄,即是从外在看不出,玄德就是普通人看不到的功德。这种德虽是道的显化却不损失道性的能量,因为它的显化是建立在无为的原则下的。我经常说道法的起用与一般世间法不同,道有体有用。而真正修行后,则以体为用,就是在起用时不消耗道体本身的能量,和世间其它事物的体用不同。这种道的特殊起用方式就表现为玄德,就是这种德有玄门通往道体,隐显自如,似有似无。说它有德,本是无心无为而做,说它无德,却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就。这便是玄德真意了。

      imes C�Rm�+ �L� 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修行道法的人,知道这一道理,不会被身外的名利、财富、地位等绑架在红尘之中,他们在关键的时候罢手自保,效仿天生万物,功成名遂后悄然隐退于幽幽林下。这是处世之道,也是承接第八章上善若水之“事善能,动善时”的行为法则。既然动静各有时机,当然进退有度,出世修道,入世行道也有其准则。

 

 

上一条: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第十六章   下一条: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第七章
留言评论
 

相关搜索:龙口王超易学中医网  
地址: 龙口市黄城中心街北侧龙鼎广场A座101号王超养生会所  电话: 13287459698 后台登陆
版权所有: 王超易学中医网   Copyright (C) 2010-2024 lkwangcha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亿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