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道归宗》>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第十五章
已有 4243 人浏览  发布时间:2024/3/29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古时候善于修行的志士,通晓极微妙、极玄奥的道理,他们的境界有多高是深不可测的,因为根本无法彻底认识这些人的深度,只能勉强做以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对于修行有成的有道之士,老子在本章从外在进行了描述。因为中国上古之时,并不存在道教或道观,道家修行人都混迹于红尘之中,与凡人无异。修炼做功夫时都是避于内室之中,并不为外人所见;出来行道,以上善若水为基本准则,隐而不显,如不是同样有修行在身的人,是不容易发现的。

这些修行人,他们的气息或说生命律动特征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其行为和光同尘,只在缘法出现时随缘布道施法却极其隐匿。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修行者精神境界很高,内心容量超大,对任何平常人看上去无法接受、无法承担的事,修行者都能坦然面对。

寻常人见了有钱人会感觉低人一等,见了高官显贵会有所畏惧,见了贫贱之人会得意洋洋,而修行人心如止水、平视一切,大家会以为他们有什么依仗,有什么了不起的后台,其实是因为内心有道而自信,在其它人看来却是深不可识。

道家修行者,通过长时间的道中修炼,慢慢认识到大道本原,知道宇宙的统一规律,知道的越多,行为上要求的标准就越高。无知者无畏,无知则胆大。有知者则因为这种高境界高标准的确立,为不惹因缘,能够从容解脱达到大逍遥、大自在的境界,在世间处事不想留下任何因果,所以小心谨慎,每做一事都要善始善终。常言说菩萨怕因,凡人怕果。凡人等果报来时才想办法逃避责任,而修行者知因果之必然,所以从起心动念,从内心断绝因缘,每一事必审清查明后才有行动。

宇宙的万有规律是一,准则是无,稍不留神在行为上动了私心,或称有心,就为失道。而做事又要用到后天之识神,又不能失道动用真心,心境要停留在先天无心无欲的空态,这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修炼才可以做到完美而成为自然而然的。

所以道家修行者大事小事都要非常之用心却又非常之无心。在此心、彼心之间巧妙灵活。每做一事都像在冬天踩着薄冰过河;像是周围四邻都潜伏着危险,庄重严肃不敢马虎;像是在出席重大的礼仪上做客。

而在这些人的内心,因为对世界认识得清楚透彻,对行为准则明白而不疑惑,对信仰坚定和每天修炼法喜充满,内心已经接近于道的大逍遥境界。万缘放下,随遇而安,所以说精神上涣散得像冰要融化;敦厚得像是宇宙原始的道朴;心情旷达得像是平坦的原野谷地;,坦然混沌,对万事不做分别,像是一个糊涂不明的人。

外在行道和内心的修道,状态是完全不一的。行道是行的是道的起用,修道修的是道的本体,起用的态度当然要谨慎、严肃、庄重。

修行的时候像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身心融化在天地之中,所以状态上有明显的反差。行道时要与众生结缘,众生心性不一,而修行有成的人可以感知他们的内心,要善加引导;对贪心、嗔心等要设法使之悔改;对不明的事要让其开悟;对其善根要加以呵护。即使不是这样,与众生之间的误会也要及时避免,更不能使其心生怨念而起因果,使修道者不得走脱。这些心态对于不修行的或没有功态的人是无法讲清的。随着修行功夫加深,修行人对他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感知是很明显的,所以行道时才有诸多顾忌。在修道时,面对的是诸天神佛菩萨,自己的内心活动同样也无所隐藏,当然更没有隐藏的必要。我经常告诉打坐的人,做功时不要有私心,也不要活动思想,没必要和菩萨藏心眼,他们什么都清楚得很,这样放下反而对入定更有帮助。所以那种坦荡和放旷也是非道中人能享受得到的。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像这样的做事极其小心而内心坦荡浑然的修道者,谁能够和他一样,初看上去混蛋样的糊涂虫,冷静下来长期观察,慢慢地感觉他们非常智慧澄清。谁能够和他们一样,感觉安然寂寞而在缓慢的动作中渐渐显露出无限生机。像这样长期保持在得道的状态的修道者没有急功近利地希望达到盈满。第四章中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有想达到盈满的想法是人的后天欲望,是不合于道体上虚无一体的基本要求的。真正的修道者不会有此想法,正因为不急于盈满,所以能够日新月异地去旧换新,实现在长期修炼中身体的脱胎换骨的改变。

前面已经把修炼分为六个阶段,即闻道、悟道、入道,见道、得道、成道。得道到成道,其实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详细的功态次序可参看《钟吕传道集》或《周易参同契》。从第四章最初见道便开始在道中洗炼,也就开始了得道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当的漫长,人体的五脏六腑,身体各部与宇宙是全息的,所有的细胞都要重新让道的能量充满并在其中完成更新换代,要保持这样长期的功态,才可慢慢实现脱胎换骨而最终修至大成,实现成道后的仙佛境界。

在此过程中,佛家要求片刻不离静定,道家则讲念不出总持门,就是道心片刻不离左右,而且在日常生活及各种生产活动中要保持这种状态。所以老子对处于此种功态的修行者有上面这样一段描述。

所谓“保此道者不欲盈”,就是说在这种功态下,不能急于求功,要释然坦荡时时静定,急于求功只能适得其反。只有在这种恒稳平静的心态下,身体的改变才能平安地慢慢完成。心态上是恒稳安静,而功夫上却是苟日新,日日新。所以道家修行,心法上越是反向为用,实际上反而会有更多的获得。

 

 

 

上一条: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第十七章   下一条: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第十四章
留言评论
 

相关搜索:龙口王超易学中医网  
地址: 龙口市黄城中心街北侧龙鼎广场A座101号王超养生会所  电话: 13287459698 后台登陆
版权所有: 王超易学中医网   Copyright (C) 2010-2024 lkwangcha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亿商网络